惊蛰新滋味
《闻雷》
唐代: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小编有话说:一年一度的惊蛰又来临了,一年中第三个节气,在惊蛰这天“春雷乍动”“万物生长盎然”,在这特别的节气中,了解一下惊蛰的习俗以及惊蛰的美食,也是很不错的哦。
中文名惊蛰别名启蛰气候特点雨水渐多,乍寒乍暖时间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前一节气雨水风俗活动祭白虎、打小人外文名AwakeningofInsects代表寓意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所属季节春季太阳位置太阳到达*经°后一节气春分风俗食物“炒虫”、生梨惊蛰释义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别称:启蛰,英文名:AwakeningofInsects)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7日之间,太阳到达*经°。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名字由来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的习俗祭白虎化解是非
惊蛰吃梨
蒙鼓皮
“打小人”驱赶霉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惊蛰饮食tips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梨的多种吃法冰糖雪梨红枣银耳炖雪梨冰糖烤梨秋梨膏八宝梨罐梨粥相逢语笑夜踌躇,烹煮梨栗羞殽蔬
惊蛰吃梨是为了有良好的寓意,而对每个节气重视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必备优良传统,传统节日很多,习俗也不少,少的是有主动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zhisheng.com/qcjz/1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