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不能喝酸奶这几个药食禁忌你一定要注意
原创六大内第十一诊室
图片:Dribbble设计:JaydeAnnabelleBloomer
责任编辑:小阿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导言
作为一个天天奋战在临床最前线的消化科大夫,大内密探兄经常会被问及有关吃的问题,比如:
「医生医生,我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肠梗阻/刚做完内镜手术……现在好饿能不能吃点东西啊?」
「医生医生,我在吃XXX药,饮食方面要注意些啥啊?」
「医生医生,我有冠心病,放过冠脉支架,在吃阿司匹林、波立维双抗,现在胃不舒服,该吃哪种胃药啊?」
以及:
「儿子,跟你说过多少回了,晚上不要吃水果!空腹不要喝酸奶!菠菜豆腐不能一起吃!豆浆鸡蛋不能一起吃!」
「天呐,你不是中午才吃过柿子吗,现在居然在吃阳澄湖大闸蟹,亏你还是学医的!!!」
——来自一位医生的妈妈的痛心疾首的呐喊
还好,让密探兄稍感欣慰的是,在大多数病人面前,密探兄的话还是被信任的。
哦,还有,之前连晚会上都在打假「食物相克」了,可是俺娘她不看电视呐……
咱今天就来聊聊,那么多食物、那么多药物,吃起来究竟相克不相克?需要注意些啥呢?
食物VS食物
话说,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某少妻欲行不轨,变着法子组合各种相克的食物给老夫吃,吃了一年后老夫仍然身体棒棒、毫发无损,后来实在等不及了就直接下毒…..被捕后这歹毒的少妻一脸茫然,食物相克咋就不起作用呢?
其实吧,对于「食物相克」这个问题我一直挺纳闷的,有人说这是中医博大精深,密探兄虽然对中医不太推崇,但这锅让中医背好像也不太合情理。
你说咱老祖宗生活条件这么差,吃不饱穿不暖的,好像很难再有闲情逸致去研究什么相克不相克,饿起来能有的吃就不错了吧?
这听起来更像是民间一知半解者信口开河、以讹传讹流传出来的谣言,比如菠菜豆腐,这个「传说」的理由是认为菠菜中的草酸会结合豆腐中的钙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从而在体内形成结石。
确实,草酸会和钙发生反应,然而,如果是菠菜和豆腐同时吃,那在消化道内就反应完了形成草酸钙,压根就不会被人体吸收,顶多本来就营养过剩的我们少吸收点营养罢了。
然而,如果不吃豆腐光吃大量的菠菜呢?那草酸就会被吸收进入血液,对于本身健康的人来说,完全能够处理掉多余的草酸,不留下任何危害。
但是,对于本身肾功能不全,或是本身就有肾结石的人来说,或许这些草酸就会火上浇油。
别忘了,人的血液中本来就是有钙的,并不是说你吃了点钙,你的血钙就biu地一下升上去了,那么处理不掉的草酸就有可能和血钙结合加重肾结石。
类似情况,什么豆浆鸡蛋、海鲜橙汁、虾和水果、大葱蜂蜜、红薯香蕉、海带猪血、柿子螃蟹……等等的组合,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在各种动物、人体实验中也均没有观察到什么异常反应。
至于海鲜啤酒嘛,这就跟「含笑半步癫」和「一日丧命散」同时吃能毒死人一个道理,不是因为它俩一起进到肚子里起反应了才有「毒」,而是它们本身就「毒」啊。对于尿酸高甚至有痛风的人来说,啤酒和海鲜本就是不该吃的东西。
所以,密探兄对食物相克这个问题的个人观点为:不纠结,只要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平时常吃的那些,只要单独吃没问题,那两种一起吃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食物VS药物
经常碰到一些病人总想着通过「食疗」来治病,这种观念真的很危险啊。
我们吃食物的目的一是满足我们的原始欲望,二是提供营养。对于食物,安全性是首先需要被考虑的。能长期安全地为我们提供七大营养成分的食物,就是好食物。
而药物则不同,其目的是治病,哪怕它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只要清楚地知道利弊,当利大于弊时,那就是有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药物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妥协的。
因此,对于食物和药物这个组合,我们考虑的东西就比纯粹两种安全的食物组合要来得多,原因就是药物在有利的一面背后,常常会有不利的一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不利就会被放大。
比如,我们知道房颤很多情况下要抗凝(其实你们都不知道对不对……敲黑板:有房颤的必须去专科评估需不需要抗凝!),很多人使用的抗凝药物是华法林,而华法林要安全地发挥其效用,需要INR在一个区间内,太高容易出血,太低又起不到抗凝的作用。
然而,有很多食物如果进食不当,就会影响INR的水平,导致其较大幅度地波动,比如,要是你只吃素不吃荤,特别是大量地吃绿苋菜、香菜、芹菜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就有可能拮抗华法林的有效成分,使INR难以达标。
比如,需要控制血脂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吃他汀类降脂药,就要注意不能太爱柚子,因为大多数他汀都是通过细胞色素PA4代谢,而柚子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可能会抑制细胞色素PA4的活性,从而延缓他汀的代谢清除,使身体内的血药浓度显著增高从而引发肝脏或肌肉的严重不良反应。
再比如,因各种原因使用激素时,应尽量少吃含糖多的食物,因为使用激素时,血糖本身可能飙升,再加上高糖饮食,那不就凉凉了么。
吃抗生素的时候不喝酒,这个相信大家都了然于胸了吧。用药后若饮酒,会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3后不能再继续被分解氧化,从而导致乙醛在体内大量蓄积……
总之,我们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常识,另一方面如果正在服用一些特殊的药物,一定要向医生和药师咨询清楚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zhisheng.com/qcjz/2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