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肉火锅说开去
槽店出品NO.79
除了发文时间偶尔不靠谱,
我们其他方面都很严谨。
一CEO说她单位附近开了一家牛肉火锅,好吃到哭。
虽然我们对CEO的味觉一向不怎么相信,但能让神经和躯体一样粗壮的她用“哭”来形容,这家火锅想必会有几分姿色。
按她发的位置,林志玲把我们领到一个十字路口,然后说:“已到达目的地附近,为您推荐了附近的停车场,再见”。
我们几个下了车,环顾四周都是高楼和洗车行,间杂着驴肉汤和信阳菜,没看到牛肉火锅的影子。
打了电话,CEO说顺着胡同闻着味往里走,看见有家大盘鸡的招牌,旁边拐角就是。
看来是家新开的店,环境挺干净,服务员都显得有些生疏,坐下来一问果然是试营业。
我对服务员大姐很坦诚地说今天 次来,店里有什么好的推荐。
大姐说我们有个新品新西兰羊肉,您可以试试。
呃……我这人比较守旧,不太干得出在牛肉火锅店吃羊肉这么离经叛道的事。
选锅底的时候,大姐热情地说我们松茸锅底正做活动,原价1xx现在48,可以试试。
呃,我记得哪里看到过牛肉火锅 就是牛骨或者牛肉汤锅底,能保持肉的原味,于是选了28的骨汤。
虽然店名叫潮流不息,暗含着潮州牛肉火锅的意思,肉品却没有吊龙、脖仁那么地花哨,只有嫩肉、上脑、牛腱几种,显得朴实刚健,选了嫩肉、上脑和牛肉丸。
等待的时候,服务员很贴心地送了小菜,试营业期间还另送一壶自酿啤酒,喝着很醇厚。
锅上的很快,锅底有玉米和白萝卜,却不像其他潮汕牛肉锅一样有芹菜,也没有煮肉的网勺。配料不同可能出自厨师调味的取舍,但牛肉下锅几秒就熟,稍过一会就老,没有勺子怎么煮肉?
不一会肉也上来了,看着还算新鲜,只是切的有些厚。大家都饿的急了,也没再纠缠勺子的事,直接下锅开吃。
块我想先试试原味,没有蘸汁,看着一变色就捞出来,肉质还算细嫩,脂肪部分爽滑,有些鲜甜的意思。虽然赶不上现杀4小时上桌的品质,也还算不错。
这家调料比较另辟蹊径,除了常见的沙茶酱、海鲜汁,还有自家调制的山药辣酱和芝麻酱,看来是为了满足有些顾客吃什么火锅都要芝麻酱的需要。
我因为好奇心重,每种都拿来试了试,沙茶酱甜度有些偏高,芝麻酱里加了孜然,有点像杨翔豆皮的锅底,山药辣酱则显得平淡了些,没有什么特色。
牛肉丸则是细密紧实,极有嚼劲。据说潮汕人将牛肉丸分为软浆、中浆、硬浆三种,软浆胜在内部松散,汁水充盈,中浆和硬浆则需要大力咀嚼,越嚼越香。我感觉汕锦记的牛肉丸属于软浆,而这家的风格可能偏中浆多些。
两种主食也很有意思,竹升面据说是从广州专程运过来的,筋道脆弹,米粉则是压成年糕一样的方块,下锅半天才能用筷子打散。
虽然没能像CEO那样吃到哭,但这家店总体来说还算不错。以潮汕牛肉火锅来论,有些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但在配料、卤味、自酿啤酒等地方很有些小亮点。并不是每位顾客都是牛肉火锅的专家,如果肉质和味道能保持稳定,把试营业中发现的不足加以改进,进一步优化顾客的消费体验,应该也有一定的潜力。
二郑州最早的潮汕牛肉丸火锅,我记得是在优胜北路。名字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店面好大,最离谱的是进门摆了张乒乓球台,营业期间会有两个员工旁若无人地用牛肉丸打乒乓球。
当时《食神》还没有上映,这个营销手段应该是店家的原创,效果非常地好,天天门庭若市。
可能因为在物流、仓储上还不具备吃鲜牛肉的条件,店里主打的是牛肉锅和牛杂锅,锅里是大块的牛肉、牛肚和牛肉丸,蘸着沙茶酱,味道很独特,我和朋友们去吃过好多次。
后来这家店不知道为什么倒闭了,但潮州牛肉锅在郑州留了下来,偏安在一些不怎么热闹的街上,虽然没有铜锅涮肉和四川火锅的风光,却也很有韧性地坚持了下来。
我常去的是城南路那家,门面和环境都比较陈旧,最初好像是小锅28,大锅38,牛肉酥烂多汁,牛肚筋道耐嚼,牛肉丸紧致细密,一锅之中面面俱到,既实惠又家常。
时隔多年,牛肉锅的价格已经一涨再涨,但就和韩味馆的烤肉一样,味道仍然没变。
想吃牛肉火锅的时候,总会想起它。
虽然来自千里之外,但真正的美食,总能靠实力站稳脚跟。
三最近几天朋友圈被一家鲜榨铜锅米线刷了屏。
据说云南当地人都是吃小锅米线和罐罐米线的,老板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到真正健康、美味的米线,就把它引入了郑州。
宣传文案里有句话很醒目: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好米线不过桥,鲜榨罐罐才 。
米线我还是挺喜欢的,之前专门写过一篇回忆陇海路京广路口过桥米线的文章,在昆明出差时几乎顿顿都有。
有去过的朋友说这家米线很nong(郑州方言,软、烂、没有嚼头的意思),我没去过(因为这家店开在商场里,而我不喜欢去商场吃饭),味道如何先不做评价,但这句话让我觉得有点别扭。
这句话里传达了两条信息,一是过桥的米线都不够好,二是鲜榨罐罐米线是 的。
一方面对过桥米线的品质做出了“不够好”的评价,同时做出了比较,确立了鲜榨罐罐的优势地位。
因为是“当地流传”,对我们这些外地人来说更具有了权威性。
但真的如此吗?
我在百度上没有查到类似的说法,咨询云南的朋友,也说没有听到过。
在我的感觉里,米线是一种食材,过桥、罐罐、铜锅都是不同的做法,就像面条可以做成捞面、汤面、卤面、炒面,大家只是味道不同,消费者根据个人口味也有不同偏好,但卤面并没有资格鄙视汤面,炒面也不必认为自己比捞面高贵。
更别提似是而非的“谁谁 ”。在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设定下,怎么进行比较?
如果是和国际象棋世界 打网球,和网球世界 下国际象棋,然后对外宣称同时战胜了两个世界 。
那就是个笑话。
四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与民族之间不同的饮食风俗得以互相交流,比如现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鲜切牛肉的潮汕牛肉火锅,除了过桥米线,更多有特色的云南美食来到我们身边。
天下美食不分家,只要好吃,我们都喜欢。
餐饮是门生意,生意需要营销,需要讲故事、编段子来增加食品的附加值。
一个好故事,可以提高食品的识别度,在顾客心里留下鲜明的印象。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民间美食传说四大天王乾隆、慈禧、诸葛亮、朱元璋。
故事可以有趣,但不要忽悠。
也许你能一直忽悠个别人,或者暂时忽悠所有人,但不可能一直忽悠所有人。
靠言过其实的宣传和推广,换来短暂的喧嚣和繁荣,远不如扎实的味道来的可靠。
扎堆宣传的品牌,不乏红火几天后迅速倒闭、加盟店老板收钱跑路的,反而是锲而不舍地用心经营,日子才过得长久。
更不要靠踩着别人提高自己。
熄灭别人的灯,并不能使你更明亮,却会暴露心中隐藏的小。
捣*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鲁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力求客观准确,我尽力对文中提到的那句俗语进行了搜索和查证(百度、大众点评、当地论坛、当地朋友),都没有找到类似的说法。但毕竟离的太远,云南太大,如果哪位读者知道当地哪个地区有这种说法,请不吝赐教。
延伸阅读:关于文中提到的观点,我在之前一篇文章《君子坦荡荡》里阐述的更加充分,有兴趣的话请点下方阅读原文。
往期精彩阅读:老司机西安逛~吃~记~
小小河边鱼,还差那么一点
有些餐饮营销,啧啧。
瑕不掩瑜——北疆饭店
这一届的吃家儿不行?
小胖说手提串串的“诊断单”
风口飞牛——说说火热的潮汕牛肉锅
致所有虚假的文艺和情怀
我为什么不喜欢吃小龙虾
————我还是正文的分割线————
如果喜欢槽店的风格,请长按下面的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白癜风的临床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zhisheng.com/qchq/1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