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隔夜菜,对身体有害吗为了家人的健康
对于经常在家做饭的朋友来说,相信经常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饭菜做多了,一时半会吃不完,硬吃下去会给身体带来不适,丢了又觉得浪费食物,放在冰箱里等第二天再吃,又担心对身体有害。民间也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隔夜菜不能吃。
“隔夜菜不能吃”这一说法有科学依据吗?经常吃隔夜菜,会对身体有害吗?下面,懒喵就从科学原理和实验数据角度出发,跟大家聊聊有关隔夜菜的话题,为了家人的健康,建议大家看一看。
1、“隔夜”的标准是怎样定义的?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饭菜“隔夜”的标准是怎样定义的。
其实,并不像字面意义上体现的,是放过了夜,而是一般指放置时间超过了8个小时以上。所以,哪怕是你大早上做出了一道菜,放到晚上才吃,放的时间超过了8个小时,即使没有“隔夜”,也算是隔夜菜。
2、“隔夜菜不能吃”有科学依据吗?
之所以存在“隔夜菜不能吃”的说法,跟一种物质有关,叫亚硝酸盐。
事实上,很多食物,包括我们平时喝的水、吃的菜中都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物质。这些食物放过夜后,会导致其里面的亚硝酸盐含量上升。亚硝酸盐在胃酸的作用下,会与蛋白质分解产物二级胺发生反应生成亚硝胺。亚硝胺属于强致癌物,也是四大食品污染物之一。这就是“隔夜菜不能吃”说法的来源。
但是,科学界同样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不谈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隔夜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每人每天亚硝酸盐的允许摄入量为0~0.2mg/kg(按个人体重)。即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的亚硝酸盐含量不能超过12mg。
关于日常食物、饮用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咱们国家的标准是这样规定的:
熟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残留量不超过30mg/kg酱腌蔬菜的残留含量不超过20mg/kg生活饮用水则是1mg/L
在了解了这个基本原理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隔夜菜能不能吃,要看其的亚硝酸盐含量有没有超标的可能,而不能武断地一刀切,说隔夜菜绝对不能吃。
3、隔夜菜能否放心吃?
下面,我就将隔夜菜分成蔬菜和肉类食物这两大类,来逐一跟大家说说。
叶菜和根茎类蔬菜中的硝酸盐物质含量较高,如菠菜、韭菜、芹菜、萝卜等,放置时间长后,其自身的还原酶会产生作用,形成亚硝酸盐。而豆角、黄瓜、洋葱、西红柿这类蔬菜,本身硝酸盐含量就很低,因此哪怕放过夜,形成的亚硝酸盐物质也要比前者少很多。
营养学家范志红老师就做过相关实验:她将烹调好不加翻动的菠菜,直接放入冰箱中冷藏,24小时后菠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从3mg/kg上升到了7mg/kg。这个上涨后的数值依旧是个很低的量。
换句话说,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要吃将近1.7kg(按12mg亚硝酸盐剂量来算)的隔夜菠菜,才会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这显然不太可能。因此,吃少许隔夜菜,不致于达到危害身体的地步。
再说到肉类食物。如果是自己下厨做的肉类菜肴,没有经过过多的腌制,其亚硝酸盐含量可能比蔬菜类的菜肴还低,完全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对于腌制过的或外面卖的熟肉制品而言,因为使用的调料中含有亚硝酸盐物质,因此其亚硝酸盐含量会比我们自己在家做的肉类菜肴要高很多。
对于这类从外面买的熟肉制品,尤其是色泽红艳,从里到外都一样红,且口感吃起来特别嫩的,里面的亚硝酸盐含量通常要高很多,这样的肉类食物,就不建议隔夜再吃了。
4、关于隔夜菜的5点建议
通过上面的一番分析,相信大家不再会“望隔夜菜生畏”了。如果是自己做好的饭菜,一时半会吃不完,丢了觉得浪费,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可以放在冰箱冷藏保存,等第二天再拿出来彻底加热后食用的。但是,外面买的熟制品除外,因为其使用的调料里,本身很可能就含了大量的亚硝酸盐物质。
此外,在保存和食用隔夜菜的时候,也有下面5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1、吃不完的菜,要提前拨出来,分装后放入冰箱冷藏保存,最好不要翻动很久后再保存,这样能一定程度上控制亚硝酸盐的产生量;
2、隔夜菜一定记得放冰箱冷藏保存,不要长时间放在室温下,因为常温下细菌最容易繁殖;
3、如果是叶类和根茎类蔬菜,通过沸水焯水的方式,也能去除掉里面含有的一部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物质,这样烹调后,也能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量;
4、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隔夜菜,一定要加热彻底,把细菌杀死后再食用;
5、如果不是条件所迫,不建议大家经常吃隔夜菜,毕竟食物最好还是吃新鲜的,味道和营养价值上会更胜一筹。
总的来说,大部分隔夜菜,在保存方法得当的情况下,隔一餐或两餐再吃,其产生的亚硝酸盐物质,还不至于达到超标的程度,因此,大家也无需担心会因此对身体造成伤害。
隔夜的食物能不能吃,更多是跟其放置的环境、时长、是否细菌感染变质等因素有关的。不建议经常吃隔夜菜,但是也完全不需要一听到“隔夜菜“这三字,就拒之千里之外。
参考资料:
《让家人吃出健康:自己打造食品安全小环境》范志红著
《隔夜菜没那么可怕》健康时报(.08.01)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zhisheng.com/qczf/2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