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非常规视觉的山水写生

探究非常规视觉的山水写生

说起山水写生,我会想起两个掌故:一是陆俨少早年在四川秋雨乍晴,见一处山水岚翠犹湿,白云红树灿然如锦,使他惊呼好像*公望的《秋山图》。未料数往后重游该地,其所见之景却枯燥无味。难道是因晴雨而不同?他又趁雨再往,仍不见那日佳景。直至晚年陆老犹感叹此事:观山亦须有缘。二是傅抱石上世纪50年代末率江苏画院万里写生,行至西岳脚下因体力不济,他只得在山下远观西岳,并参酌摄影图片思索。岂料后来他凭想象发挥而成的《漫游太华》,竟远超那些登山写生的同行。

这两事例,前者说明因云雾气象之作用,有的山水美景会昙花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一现,稍移即逝。读者肯定见过山水在大片云雾中豁现,连作者也忍不住加上款印以充国画的那种摄影佳作,可那种云雾刹时变幻之景,又有几人有缘亲见?曾见有人拍到*山云雾奇异之景,假偏方治疗白癜风设作者在山上呆的时间不长,哪怕几上*山,恐怕也难有此幸遇。这说明奇异的山水风光,本来就是罕见的非常规视觉。而后1事例,固然绝不是说画山水没必要深入写生,而恰恰是说明:要画出不同凡俗之山水,定要对超脱常规视觉之“道”有深切体悟,否则只一味照实写生,又哪能画得好山水?

我自赋闲后忽发奇想,陆续从上搜罗山水风景摄影佳作,自谓游天下。印象颇深的是,曾搜到几张长城的摄影作品,那长城处在高山云雾当中,气象异常壮阔,我几近未见画家有表现过那样的长城,心想若非作者终年在那生活或极为荣幸,又哪能拍到那样奇景?还有很多驴友摄影师在野外执著地守候劳作,那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阳的梯田,都被他们捕捉到了使人惊奇的神幻风光。也曾遇见有位画家喜画梯田,但其所作与我所见梯田摄影美景相比,只使人太息欤!

摄影能掠夺造化瞬间明灭变幻气象,有助画家捕捉和窥测造化奥秘,故张大千晚年之山水变法,亦曾对摄影有所悟取。他终生未登临庐山,却根据摄影空想,画出使人赞叹的庐山图。*宾虹也说过:“遍历海岳奇险之区,携摄影用具收其真相,远法古人,近师造化,图于楮素。”当今画家外出写生借助摄影,固然已不算希奇了。但为什么很多画家笔下之景物,竟还不如有的摄影师的镜头有灵气?

回想以往,历代山水高手如范宽、董源、“4家”和石涛、龚贤等,都曾长年隐居山中,坐穷丘壑。他们可说都具有各自的“写生基地”。那时交通闭塞落后,而他们却心态宁静,终年栖居守候山中,故能经常见到云聚云散之绝妙瞬间,感悟大自然灵奇之气的奇妙减法,以助其作画时空诸所有、随机而发,以显其虚实布白气格之妙。当今画家写生走马观花,虽跑的地方比古人多,心却比古人浮躁,又哪能捕捉到山的呼吸脉搏和神韵气味,获得山水在特有雾霭光线之下才会出现的奇异之景?

我阅过大量山水风景照片,除极少非常规视觉下云雾奇异之景,有些风景其实非属中国画表现之范畴;而更多常规视觉之景致,看去总显太满、太繁;若以西法写生来画,虽亦可能画出与现实悬殊的绚丽画面,但总觉那不是中国画的气派和味儿。因线人之限颇难获见,中国画所特有的非常规视觉特点之造化资源,实在是相当的贫乏。大多数中国画家对空白在画面构成中之掌控,只得沿袭前人模式,中国画特有的审美空间遂至于相当狭窄。

我想,这该是中国画空间拓展瓶颈之所在。于深感困惑之际,我忽发现:现代摄影中所谓的“白平衡”,竟与中国画留白的审美理念奥理相通。

大家都知道拍电影和电视剧要用白板来打光,这已说明了白光参与到色采构成之中的重要性。所谓的“白平衡”原理,也就是需有不含色采成分之白色亮度参与、对照,画面之中的色彩才能够显出清新鲜明效果。而电脑通过“白平衡”调控光气透入,因照片所摄之景各区域之质性厚薄不一——即如摄影底片,其厚薄之过滤光气的空透性不一,故其景物之质性疏薄处易被光气透入而捅破,遂使画面产生空白并扩大而成既质实又空灵的气局,使画面之气象、气色得以纯化,画中的色采因空白之映衬,乃更显清新鲜明。

中国画以“无”衬“有”的独特哲理,竟能被现代电脑之演绎幻变功能所印证,我觉得这对现代中国画视阈之拓展,将会带来一种全新颖悟,它应该是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法眼”。藉此“法眼”,我们可没必要像古人那样,整天深居山中等候非常规视觉美景之出现。因有电脑软件通过光气之透入,竟可模拟白昼与黑夜之交替,实现时光效应之倒转,帮我们捕捉到平常难于捕捉的、无中生有的美幻之景。如一张上海东方明珠夜景照片,通过电脑光渐次透入,竟能幻变成含有水墨味的拂晓之景;另有许多图,从原照片与幻变图的差异中,亦可见出电脑幻变的魔力所在。那些色调暗淡、昏昧或深重之照片,过去我们可能弃为废片,现通过电脑透光之幻变,或竟别见洞天,让人于惊诧中甚佩石涛“画语录”之所言“浑沌里放出光明”,诚非妄语也。

借助电脑光透入之幻变,不但可在写生中发现非常规视觉之美景,还可借它作中西绘画之沟通比较。笔者曾将一批水彩画幻变成“水墨画”,将赵无极的抽象画幻变成“写意山水”,这些图例皆在笔者博客中有所表露。凡此种种图象幻变,于图式之修正、优化和研究取鉴及画理探讨等,当有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和实践鉴戒作用。笔者自觉难御此中奥妙之诱惑,故撰文略叙之,以期与识者分享。

来源:美术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zhisheng.com/qcxg/3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2604号-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