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吃饺子象征着什么意义
北方人吃饺子的象征意义很丰富:
首先,饺子是新一年丰硕与收获的象征,与传统文化融合,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次,关于饺子的历史,除了传说之外史料也有所考证。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扬雄《方言》中的记载,是悠久历史的代表;再次,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意味着团圆,让人感觉到家庭的温馨,是家的味道的代表;另外,饺子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还有,饺子馅有多种多样,都各有着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是吉祥美好的代表。
饺子的起源,据传与东汉末年河南南阳的名医张仲景有关,当时全国各地天灾严重,时值冬天,很多人双耳冻伤,饱受饥寒之苦。张仲景见此情景心里非常难受,下定决心为老百姓治病。
为了尽快帮助众多灾民,张仲景和弟子支起一口大锅,将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煎熬,做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和汤一起送给灾民服用。张仲景给药取名“祛寒娇耳汤”,灾民喝了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不仅抵御了寒冷,还治好了耳朵冻伤,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大家都十分感激张仲景。
此后,人们模仿张仲景的方法制作这种食物,称其为“娇耳”。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常在春节吃“娇耳”,渐渐形成习俗,“娇耳”就是现在的饺子。
祛寒娇耳汤作为一种传统,其实,北方人吃饺子这种习俗其中蕴含的意义是很丰富的。
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小饺子,包着乾坤,包着人们对来年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心理,是新一年丰硕与收获的象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灵魂,渗透到每个人生活之中。
悠久历史的代表------关于饺子的历史,除了传说之外,史料也有所考证。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扬雄《方言》中关于馄饨的记载,后三国时魏人张揖的《广雅》中也提到类似饺子的食品,称之为“月牙馄饨”。
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子”,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汴梁就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双下驼峰角子。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如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记载撇列角儿、漪萝角儿等。所有这些“角子”、“角儿”都是今日饺子的前身。
饺子品种从明、清时代开始与日俱增,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满语称呼)”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这说明饺子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已经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得以普及,它的加工技法也有煮、蒸、煎、炸等多种,其馅料更是多得难以详述。
饺子的实物也被发现过,年,在新疆吐鲁番的一座唐代王墓中,出土了作为随葬品的被风干了的完整的饺子,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饺子。
饺子代表家的味道家的味道的代表------在冬季的节气里,能吃上饺子代表着这家人越冬物资储备充分,生活富裕;冬季清闲,不需要冒雪出门挣钱糊口;这即是展示家庭实力,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吃饺子,有人认为简单,有人认为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吃饺子不用再另准备其他的菜,一盘饺子,一碗汤足以。说复杂是因为饺子的制作过程复杂,却恰恰因为复杂,使其成为了全家人都可参与的一种烹饪活动。一人揉面擀皮,一人剥蒜,一人切菜,一人和馅调味,几人围在一起包饺子……话题与笑声不断,情感就在繁杂又温馨的劳作中交融了。
所以饺子对北方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意味着团圆,能让人感觉到家庭的温馨。饺子就是家的象征,象征着温暖的一家人在一起!
中华美食的代表-----“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躺着”,但凡能成为餐桌主角的第一要素就是好吃。饺子的风味就是一副国人饮食结构的缩略图。
中国人最讲究吃了,普通一餐中主食、副食、汤羹缺一不可,吃饺子恰恰占全了。其一是饺子皮由小麦粉制成,是货真价实的主食,碳水化合物为身体提供能量,提供饱腹感,清淡的口味可起平衡咸淡、刷新味觉的作用,是一顿饭的基础。其二是饺子馅更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有菜有肉还有蛋,内容非常丰富,再加上地域的包容性,东北的酸菜馅,华北的猪肉大葱馅,西北的羊肉馅,山东的鲅鱼馅应有尽有。
可以说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已经成为了中华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饺子预示着吉祥美好吉祥美好的代表-----北方不同地区的人能变幻出无数的馅料组合,荤素都可,多寡随意,丰俭由人,是副食的集大成者。因此饺子馅有多种多样,但都各有着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白菜馅—即百财之意故为百财饺;香菇馅—即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酸菜馅—即算财之意故为算财饺;油菜馅—即有财之意故为有财饺;鱼肉馅—即余财之意故为余财饺;牛肉馅—即牛财之意故为牛财饺;羊肉馅—即洋财之意故为洋财饺。
如今,在北方,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都要吃饺子。这已经不只是习俗了,更是北方人心中执着的信念与坚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zhisheng.com/qcjs/24219.html